在液體表面發(fā)生的氣化現(xiàn)象叫蒸發(fā)。在化工生產過程中蒸發(fā)系指對溶液加熱時一部分溶劑氣化而使溶液濃縮或析出固體物質的過程。結晶系指物質從液態(tài)(液體或熔融體)或氣態(tài)形成晶體的過程。在蒸發(fā)過程中,如果溶液濃縮到過飽和時會有結晶析出,因此蒸發(fā)和結晶有時是密切相關的。下面將蒸發(fā)和結晶的有關問題分別加以介紹。
溶液的蒸發(fā)可在常壓、加壓和減壓下進行,在減壓下的蒸發(fā)也叫真空蒸發(fā)。一般在常壓下蒸發(fā)時可用敞口設備。在減壓或加壓下蒸發(fā)時,就必須采用密閉容器。蒸發(fā)時溶劑的氣化可在沸點時氣化,也可在低于沸點時氣化。在沸點時氣化需要不斷供給熱能。蒸發(fā)的速率與蒸發(fā)溫度、溶劑在蒸發(fā)溫度的蒸氣壓的大小及溶液氣化面積有關。蒸發(fā)的具體操作方法很多,如果要蒸發(fā)水溶液,可以用電爐或酒精燈直接加熱,但蒸發(fā)近干時,應在水浴上蒸發(fā),防止沉淀物質濺出或燒焦;如果蒸發(fā)有機溶劑,特別是易燃的沸點低的有機溶劑,如汽油、苯、醚等。則必須在水浴上調節(jié)控制適當?shù)臏囟冗M行蒸發(fā);在蒸發(fā)有機溶劑和能揮發(fā)出有刺激性的或帶有惡臭的氣體及蒸發(fā)有放射性物質的溶液時要在通風櫥中或特制的櫥中進行。沸點高于100℃的溶液,水浴達不到蒸發(fā)所需溫度,應用油浴、沙浴或石棉浴等加熱。溶液量不大時,也可使用紅外線照射的方法進行蒸發(fā)。
常壓下蒸發(fā)時由于在散口設備中進行,溶液變成蒸汽后直接揮發(fā)在空氣中。這是最常用的方法。減壓蒸發(fā),可以加快蒸發(fā)速度。減壓蒸發(fā)一般都裝有收集溶劑的冷凝裝置。如圖4-21所示。但溶劑量很少時則不必收集。
結晶是提純固態(tài)物質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有兩種結晶方法,一種是通過蒸發(fā)或氣化,減少一部分溶劑而使溶液濃縮達到過飽和析出結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隨溫度下降而減少不多的物質,如氯化鈉、氯化鉀等;另一種是降低溫度使溶液冷卻達到過飽和而使結晶析出的方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隨溫度下降而顯著減小的物質,如硝酸鉀、硝酸鈉等。如果溶液中同時含有幾種溶質,那么在不同溫度下仍然可以將它們分別結晶出來,以達到分離的目的。因為在某一溫度下,不同物質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通過分級結晶可將其分開。結晶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是晶核的形成,第二階段是晶核的成長。在結晶過程中通過控制晶核的數(shù)目可以調整晶體的大小。在結晶的后期,如通過過濾或離心分離等方法盡量除去結晶表面的母液,則可保證結晶產品的純度,達到提純物質的目的。
影響結晶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溶液的飽和程度與溫度改變的關系。如果沒有完全達到飽和程度,可通過滿發(fā)使部分溶劑氣化或降低溫度使溶液達到飽和程度時,才能有結晶析出,但析出的結晶也不會太大。如果溶液已達到飽和甚至達到過飽和時,當溫度稍一降低就會析出大量的結晶,通常溫度降的越低結晶析出的就越多;晶核的生成速度及結晶生長速度主要與結晶溫度有關,各種物質均有最適合的結晶溫度。這種溫度通常低于該物質的熔點。某物質在最適宜結晶的溫度下,其結晶速度最大,高于和低于這個溫度都不利于結晶的快速成長。
結晶顆粒的大小要適合,顆粒大而均勻的結晶挾帶母液較少而且易于洗滌,結晶太細和參差不齊的晶體能形成稠厚的糊狀物,挾帶母液較多且不易洗滌。結晶顆粒大小適宜而且較為均勻有利于物質的提純。結晶顆粒的大小取決于冷卻速度,如果在迅速冷卻飽和液時,析出的結晶體顆粒小,如授慢地冷卻則析出粗大的結晶顆粒,所以要控制適宜的冷卻速度。
為了要獲得純凈的結晶,應該在結晶前先將溶液過濾除去雜質。如果冷卻后,析不出結晶,可以振蕩結晶皿,或用玻璃棒小心地摩擦皿壁,可以促使生成結晶核。也可以投入晶種,結晶就會逐漸增多。
結晶的質點在空間是按一定規(guī)則排列的。所以,如果使含有極性基的物質放在電場或磁場內,則會使結晶速度顯著地加快。
因為結晶母液中一般含有飽和的溶質,所以結晶母液不要隨便丟掉??梢约訜釢饪s再行結晶,或併入下次操作的母液中進行結晶。
為了得到很純的結晶,可以重新加適量溶劑加熱使結晶溶解,然后再結晶,這樣反復的操作叫多次重結晶。但重結晶的損耗量是很大的,因為每次的母液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飽和溶質。所以重結晶的母液也不能隨便丟掉。
經(jīng)過幾次重結晶后物質是否提純,可以通過測定熔點進行檢驗。如幾次重結晶的晶體熔點相同,可以認為純潔了。但應注意有的物質含有比較少量的雜質時,熔點亦可前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