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創(chuàng)造客體,這種創(chuàng)造能力類似于藝術,使其與其他自然或者歷史科學的重要特性有本質區(qū)別。”這個著名的論斷是由法國化學家米奇林?貝特落在1876年作出的,它經常被20世紀的化學家們引用,特別是兩個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56)和讓?馬利?雷恩(Jean-Marie Lehn,1987)。盡管一個多世紀期間化學科學發(fā)生了深遠的轉變,但“化學創(chuàng)造客體”這句話在化學家聽來一直是真實可信的。所以這里的目的是試著理解,至少在化學家們自己眼中,化學創(chuàng)造客體這句話傳遞出了什么樣的關于現(xiàn)代化學的重要真理。
初看之下,似乎貝特洛只是試圖把實驗科學和觀察科學區(qū)分開來,就像自然史或者天文學之間的區(qū)別,前者在實驗室構造事物,而后者只是對事物自然出現(xiàn)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或者最多將它們分離開來以助于觀察的實施。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著名引用中看出,當貝特洛使用“創(chuàng)造”一詞的時候,他的目的是想強調這個詞的其他含義:
(對于觀察科學)客體是預先給定的,并且獨立于科學家的意愿和活動——他們多多少少會基于一些推理歸納找到或者建立普遍性的聯(lián)系,甚至僅僅基于觀察表面現(xiàn)象不可能驗證的猜測。這些科學不擁有自身的客體。因而,對于真理的尋找他們很容易被宣告是永恒的無能,或者不得不滿是于擁有零落的幾個不確定的片段。
的確,“意愿”“擁有”和“無能”,所有這些詞都表明了以造物主為幌子的化學家的能力。但是,如果認為在貝特洛寫下這些內容時,他頭腦中閃現(xiàn)的概念是物質上的能力那就錯了,相反,他想的是與知識有關的能力。我們把化學看作是生產代表我們現(xiàn)代世界特征的幾百萬新化合物的一種手段;貝特洛沒有現(xiàn)代的我們對化學合成的愿景。對于他來說,化學合成是實現(xiàn)對大自然更好的理解的一種手段,其獨特目標是單純模仿天然物質。從他在著作結尾給出的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點:
化學擁有比任何其他科學更高程度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為化學對大自然的洞察更加深入,能夠到達的研究對象是事物的天然構成元素。化學不僅能創(chuàng)造現(xiàn)象,而且也有形成大量類似于天然實物并具有其所有性質的人工實物的能力。這些人工實物是化學想要弄清楚的抽象規(guī)律的實例化形象……在沒有脫離正當?shù)男坌姆秶那闆r下,我們希望構想出所有可能物質的一般化類型并且創(chuàng)造出它們。我敢說,我們希望在相同條件下再造所有自古以來形成的物質,按照相同的規(guī)律,使用與大自然在制造這些物質時所付請的相同的力量。
貝特洛將合成構想成與分解一樣是一個了解世界的工具,是深入探察天然物質組成之謎的一種手段。由分解拆開的物質可以通過合成重新形成,他根據(jù)這個事實為合成作出作為一種認知工具的定義:
它以元素為原料,通過分子力作用與物質在生命體中進行的化學變化之間的合作,可以再生產全套的天然化合物。
因而,貝特洛對化學的論斷“化學創(chuàng)造客體”也是對“化學毀滅客體”這一觀念的回應,批評家經常以化學蒸餾為例將矛頭指向分解,認為待分解物質與其產物之間缺乏相似性。而關于合成如何成為認知的工具,仍然存在很多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