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元化合物。二元化合物是含有兩種不同元素的化合物。二元化合物的名稱是如下組成的:把電負性較強的元素寫在前面,把電正性較強的元素放在后面,中間連一個“化”字,即“某化某”的形式。一些實例如下:
NaC1氯化鈉 CdS硫化鎘
KBr溴化鉀 Mg3N2氮化鎂
cal2碘化鈣
AgF 氟化銀 A14C3碳化鋁
HCl氯化氫 LiH氫化鋰
Na2O氧化鈉 Mg2Si硅化鎂 Ca3P2磷化鈣
有少數(shù)多原子離子有特定的名稱,在命名它們的化合物時把它們當作單個原子來對待,例如NaOH叫做氫氧化鈉;HCN嗷
氯化氫;NH4C1叫做氯化銨。
當一種二元氫化物溶于水時是一種酸,給它的溶液命名時用“氫”字為字首,后面加綴一個“酸”字。例如:
HCI氫氯酸(鹽酸) H2S氫硫酸
HBr氫溴酸 HCN氫氰酸
當一種有變價的元素同另一種元素化合生成不止一種化合物時,這些化合物可以用一、二、三、四等數(shù)字做字首來加以區(qū)別。把這些字首放在相應組元的前面。
CO一氧化碳 PbO一氧化鉛
CO2二氧化碳 PbO2二氧化鉛
NO2二氧化氮 SO2二氧化硫
N204四氧化二氮 SO3三氧化硫
N20五氧化二氮 BCl3三氯化硼
對含有相同元素的不同二元化合物的第二種命名方法是羅馬數(shù)碼放在括弧里來標志較電正性元素的氧化數(shù),放在相應
名稱的后面。這種給二元化合物命名的方法常應用于電正性元素是一種金屬的情況中,但有時也用于其他化合物。
FeC12氯化鐵(I) SO2氧化硫(IV)
FeCl3氯化鐵(Ⅲ) S03氧化硫(VI)
Hg2O氧化汞(I) NO氧化氮(I)
HgO氧化汞(I) NO2氧化氮(IW)
雖然本書采用的命名法系統(tǒng)大部分是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的一個命名委員會所編定的改進系統(tǒng),但對學生們重要的是應該也熟悉“舊”的命名法系統(tǒng),因為那是常常會碰到的。
根據(jù)“日”的命名系統(tǒng),當兩種元素彼此互相化合生成不止一種化合物時,如果兩種元素都是非金屬元素,僅用數(shù)字來標明電負性較強的元素以示區(qū)別。NO2、N2O3、N2O4和N20s分別叫做二氧化氮、三氧化氮、四氧化氮和五氧化氮。如果較電正性的元素是種金屬,給不穩(wěn)定低氧化數(shù)的金屬在名稱前面加一字首“亞”字。不穩(wěn)定高氧化數(shù)則用字首“高”字。對于穩(wěn)定氧化態(tài)則不加字首。例如,F(xiàn)eCl2叫做氯化亞鐵,而FeCl3叫做氯化鐵;Hg2O叫做氧化亞汞,HgO叫做氧化汞;CoO叫做氧化鉆,而Co2O3叫慠氧化高鈷。
2.三元化合物三元化合物是含有三種不同元素的化合物。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有少數(shù)三元化合物如NH4C1、KOH和HCN可
以按照二元化合物來命名。氯、氮、硫、磷和許多其他元素各能生成含氧酸(含氫和氧的三元化合物),這些含氧酸往往在含氧量上彼種含氧酸系列中最常見的酸用成酸此有區(qū)別。在正常情況下元素的名稱來命名,叫做“某酸”。這可以從氯酸(HC1O3)、硫酸(H2SO4)、硝酸(HNO3)和磷酸(H3PO4)的命名而能予以理解。如果酸的“中心”原子(C1、S等)的氧化數(shù)比“某酸”中的中心原子的氧化數(shù)高,則在酸的名稱前冠以字首“高”字。HC1O4的名稱是高氮酸,可以說明此規(guī)則。一種酸的中心原子比“某酸”有較低的氧化數(shù)時,在酸的名稱前冠以字首“亞”字。作為例子的是亞氯酸(HClO2)、亞硫酸(H2SO3)亞硝酸(HNO2)和亞磷酸(H3PO3)如果有兩種酸中的中心原子比“某酸”有不同的低氧化數(shù),在共中最低氧化數(shù)的一種給“某酸”的名稱前冠以字首“次”字。例如HCIO叫做次氯酸和H2SO2叫做次硫酸。
含氧酸的金屬鹽(金屬取代了酸中的氫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命名是先寫出酸根負離子然后寫出金屬,即“某酸某”或“亞某酸某的形式。高氯酸的鹽叫做高氯酸某,硫酸的鹽叫做硫酸某,亞硝酸的鹽叫亞硝酸某,次氯酸的鹽叫做次氯酸某。這個命名系統(tǒng)應用于所有的含氧酸和它們的鹽。氯的含氧酸和它們相應鈉鹽的名匯列在表4-5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