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天然水中溶解氧與碳酸物質(zhì)的關系,在只考慮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而忽略其它因素的情況下,在溶解氧與總二氧化碳兩者之間量的增減方面,存在當量關系。關于這一點,聽橋用放射性碳14C在含有淡水浮游植物綠藻類的水中,測定了總二氧化碳和氧,弄清了其當量關系。
但是,在湖沼中,總二氧化碳和溶解氧的關系不一定簡單。下邊敘述一例。
以菅原等給出的高須賀沼和木崎湖湖的總碳酸、水溫和pH為基礎,利用各種碳酸物質(zhì)的存在比,求出各種碳酸物質(zhì)的濃度,把它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一同表示在圖3.13中。如圖3.13所見,在高須賀沼和木崎湖,相對于溶解氧的垂直變化,總二氧化碳都表現(xiàn)為相反的相關關系。除循環(huán)期以外,氧隨深深度而減少,而總二氧化碳則隨深度而增加。相對溶解氧的變化,具有最顯著相關關系的是游離碳酸。在4月、5月月和6月,大致可以看出相對于氧的減少(或增加)有近似當量的游離碳酸增加(或減少)。這就表明,優(yōu)先參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應是總二氧化碳中的游離碳酸,此外,還表明,氧的減少可以游離碳酸增加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墒?,從7月到10月,在靠近湖底的地方,由于有機物的嫌氣氧化,使總二氧化碳和游離碳酸激增。接著在10月,又一次進入循環(huán)期,底層的豐富的游離碳酸轉(zhuǎn)移到上層。之所以能看到表層水pH急劇降低,就是這個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湖沼表面游離碳酸的分壓達到約1/100大氣壓,而部分游離碳酸變成二氧化碳碳,逃散到大氣中。
另ー方面,如果就氧的情況來考慮慮,因湖底附近的缺氧水進入循環(huán)期,同時發(fā)生上下混合,所以整個湖沼則變成氧不飽和狀態(tài),這就是說氧由大氣逐漸溶入湖水。但是,在沒有完全達到飽和之前,再次進入成層期,所所以除4月以后的光合興盛季節(jié)以外,整個湖沼除表面外氧都沒有達到飽和。猿橋述及在充滿這種接近中性水的湖沼中,表表面附近的光合優(yōu)先以游離碳酸為原料。
湖水pH的變化,主要由游離碳酸對總二氧化碳的比值大小來決定。在日照強烈、光合旺盛的夏季,湖沼和池塘等的表面出現(xiàn)異常高的pH(9到10)值,這是光合作用消耗了游離碳酸時發(fā)生的。據(jù)據(jù)三宅、猿橋報告,在欠缺這種游離碳酸的水中,為要要發(fā)生光合作用,可用掉HCO-3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