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冶煉
用火燒制陶器的發(fā)展,引致金屬冶煉等化學活動的產(chǎn)生。在金屬冶煉歷史上,首先進行的是銅的冶煉。銅有天然銅存在于自然界,將它采集后放在陶器中燃燒加熱熔化,就得到純度較高的金屬銅。天然的銅礦石色彩鮮艷,容易尋找。例如翠綠色的孔雀石和深藍色的藍銅礦,主要成分都是堿式碳酸銅。在炭火中燃燒這些礦石,會進行分解反應(yīng),脫水,放出二氧化碳變成氧化銅,再被木炭還原成金屬銅。銅的熔點為1083℃,一般的炭火就可完成冶煉和進行熔鑄。硫化銅類礦石則先要長時間焙燒脫硫,使它轉(zhuǎn)化為氧化銅,再用炭火還原制得金屬銅。
純銅質(zhì)地較軟,不適合于制造工具,銅中加入錫形成的合金稱為青銅。青銅的硬度較純銅高而堅韌,熔點較純銅低。在含錫25%的青銅的熔點只有800℃,適用鑄造和鍛造器皿、禮器、兵器和農(nóng)具。
我國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在殷商及西周時期達到了鼎盛時代。1939年河南安陽市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殷代前期的代表作,是商王為其母“戊”鑄造的,它重達875公斤,通高133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8厘米,經(jīng)化學分析檢測合金的組成,銅占84.11%,錫占11.64%,鉛占2.79%,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圖3.2.3示出“司母戊”鼎。
銅和鋅的合金呈現(xiàn)黃色金屬光澤,稱為黃銅。由于鋅的冶煉較難,公元前后幾十年間才在世界上開始出現(xiàn)。
鋼鐵的發(fā)展較青銅晚。早期人們用隕鐵加熱、鍛打、制造鐵器。隕鐵來自天外,數(shù)量有限。用火燒制陶器以及銅合金的冶煉,促進了用鐵礦石冶煉鋼鐵的技術(shù),初期小規(guī)模的冶煉,用以制造農(nóng)具、刀斧和寶劍。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多年,西亞地區(qū)冶鐵業(yè)普遍興起。我國在春秋時代已發(fā)展了冶鐵技術(shù),生產(chǎn)生鐵和鑄鐵,春秋晚期已開始制鋼,到戰(zhàn)國時期,煉鋼技術(shù)已廣泛應(yīng)用于制造兵器和工具。
黃金是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的金屬之一。金在自然界中以自然金的形式出現(xiàn)在河沙和山巖之中,數(shù)量較少。揀到金塊和金沙,無需化學冶煉,直接加熱熔化即可得金光燦爛而又穩(wěn)定的金屬,用以制作裝飾品和工藝品,以后逐漸用它制造金幣。
銀在自然界中常以硫化銀(輝銀礦)與鉛礦共生在一起。在冶煉時和鉛一起被還原出來,再從中分離金屬銀和金屬鉛。銀白色的金屬銀常用來制作工藝品和首飾,以后利用以制作銀幣。鉛主要制作器皿。
冶金事業(yè)的開始和發(fā)展,使人們認識了銅、錫、鐵、金、銀和鉛等化學元素的性質(zhì),積累了許多化學知識。
煉丹
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7世紀初的兩千年間,社會上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醫(yī)藥的探索、戰(zhàn)爭對武器的需求等各個方面,推動著化學活動的進行。
為了求藥治病,尋找長生不老藥,煉丹術(shù)在這期間幾乎不停地進行著。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在丹爐中以各種礦物和金屬為原料煉制丹藥,對它們進行化學變革,希圖得到新的物質(zhì)。這過程對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認識得到提升。汞(水銀)以及硫化汞(HgS,丹砂)、氧化汞(HgO,紅色,三仙丹)、氯化汞(HgCl2,升汞,粉霜)、氯化亞汞(Hg2Cl2,甘汞)等都曾采集并煉制出來,用作藥物治病。金屬鉛、一氧化鉛(PbO,黃丹)、四氧化三鉛(Pb3O4,鉛丹)、醋酸鉛和碳酸鉛等化合物也煉制出來。將金屬鉛或鉛粉在空氣中加熱,容易生成一氧化鉛,因為色澤金黃,稱為黃丹或玄黃,夸張地說它有“概括天地,衍生萬物”的威力。將黃丹進一步以猛火焙燒,即成為紅色四氧化三鉛,稱為鉛丹,秦始皇兵馬俑身上用鉛丹作紅色顏料。鉛丹等作為藥物被認為久服能通神明。砷及其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冶煉和制備工作進行了很多。砒霜是三氧化二砷(As2O3),已深入普遍地了解到它是劇毒藥物。雄黃(四硫化四砷,As4S4)和雌黃(三硫化二砷,As2S3)都呈現(xiàn)黃色,稱為雌雄雙黃,用作藥品和顏料。用砒霜與草木灰等混合密閉燒煉,可制得到銀白色的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