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證明:有限共價分子都有一定的空間構型,即有一定的幾何形狀。通常用軌道雜化理論和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加以說明。
(1)軌道雜化是指成鍵的同一原子中,價層能量相近的原子軌道重新組合,成為一組能量相同的新軌道,如s和p軌道經雜化可成sp、sp2、sp3等類型雜化軌道;s、p和d軌道也可雜化成一些更復雜類型的雜化軌道。由于孤電子對的存在而形成不完全等同的雜化軌道,這個過程叫不等性雜化。軌道雜化后,不僅能量重新分配,而且電子云在空間重新取向,有利于成鍵能力的增強。由于雜化軌道間均成一定角度,因此形成的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間構型。
(2)價層電子對互斥(VSEPR)理論是把ABn型分子中,中心原子A的周圍配置的原子或原子團的幾何構型,主要決定于中心原子價電子層中電子對(包括成鍵電子對和未成鍵的孤電子對)的互相排斥作用,分子的幾何構型總是采取電子對相互排斥最小的那種結構。
雜化軌道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分子或原子團的幾何構型,從理論上闡明了原子為什么要采用雜化軌道成鍵。然而,它只能解釋實驗的結論。同時,在進一步討論物質的某些性質時,由于價鍵理論本身的局限,使雜化軌道理論對此難以說明。
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能判斷以主族元素為中心的簡單分子或原子團(特別是ABn型的分子或離子)的幾何構型,但它不能說明原子結合時的成鍵原理及鍵的強度(穩(wěn)定性)等。
(3)典型離子鍵和非極性共價鍵,是極性共價鍵的兩種極端情況。根據(jù)鍵的離子性(或共價性)百分數(shù)的概念,離子鍵和共價鍵之間就不存在嚴格界線。
分子有無極性主要看分子中正負電荷“重心”是否重合,可用偶極矩(μ)來衡量,也可從鍵的極性和分子的空間構型來作定性判斷。
分子的極性、鍵的極性以及分子空間構型的關系:
雙原子分子:原子相同——非極性鍵,非極性分子(△X=0);原子不同——極性鍵,極性分子(△X≠0)。
多原子(不同原子)分子,看空間構型是否“對稱”(即不同方向上鍵的極性是否抵消)。
如果“不對稱”,由于鍵有極性,分子亦有極性(μ≠0);如果“對稱”,盡管鍵有極性,分子則無極性(μ=0)。
分子型物質中,在分子之間存在著作用力,這叫分子間力(或范德華力),分子間力可分為:
(1)取向力 異性偶極間的吸引力。極性分子間有這種力。
(2)誘導力 固有偶極與誘導偶極間的吸引力。極性分子間、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間均有這種作用力。
(3)色散力 瞬時偶極間的吸引力。極性分子、非極性分子以及離子、原子間均普遍存在這種作用力。
一般分子間力非常微弱,故分子型物質有很低的熔點和沸點。
氫鍵是存在于某些含氫化合物分子間或其內部的一種特殊的作用力。當與H結合的是電負性大、半徑又?。ㄈ鏔、O、N等元素)的原子時,使H產生強的正電場,從而吸引帶負電場的另一原子(通常是在另一分子中),構成分子間的氫鍵。氫鍵鍵能比化學鍵弱得多,但比分子間力強,對物質的性質也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