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丁二烯金屬絡合物
實驗室k / 2019-06-03
一個1,3-丁二烯鍵合到一個金屬原子上可能有兩種極端的表現(xiàn)形式如圖23-3所示。依據(jù)C-C鍵的長度可以判斷個別結構向這些極端表現(xiàn)形式接近的程度。短-長-短式表示(a)而長-短-長式則表示(b)。實際上,決不是精確地證實了一個明顯的短-長-短的模型。實際的變化似乎是處于幾乎相等的三個鍵長和長-短-長式之間,這一點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理解。
用圖23-5中所指出的那種鍵級和鍵長的方法表明丁二烯在基態(tài)時,MO的成鍵占有情況。從最高占有的成鍵軌道失去一個電子進入最低的反鍵軌道,從而使丁二烯由基態(tài)躍進到第一激發(fā)態(tài)。在圖23-5中看到能減弱(延長了)C-1/C-2和C-3/C-4的鍵而增強(縮短了)C-2/C-3鍵的影響。當一個丁二烯單元結合到一個金屬原子上時,我們預期將有兩個相互作用部分(恰好與單烯烴-金屬那種作用情況一樣):由丁二烯最高充滿軌道的電子(密度)給予金屬和金屬的電子(密度)給予丁二烯最低的反鍵軌道。很明顯,如同單獨丁二烯分子從基態(tài)構型躍遷到第一激發(fā)態(tài)構型那樣,這兩種電子(密度)的移動對丁二烯中π鍵和C-C鍵長有很相似的影響。因此,丁二烯同金屬結合越強就越明顯地表現(xiàn)為長-短-長C-C鍵長的形式。顯然,為了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分子這種鍵至少必須強到足以引起C-C鍵長近似相等的程度。
也可以指出,當丁二烯基同CO基爭金屬原子上的電子(密度)時,進入反鍵軌道的反饋(back-donation)將受到限制。然而,當它同一個不強的反接受體(back-acceptor)h5-C5H5基爭奪電子時,有相當大量的金屬電子密度進入丁二烯的反鍵軌道。這些考慮指導我們去作結構上的判斷,也就是說,對(丁二烯)M(CO)3分子來講,長-短-長式明顯地比(丁二烯)M(h5C5H5)分子差一些。圖23-4指出了這種判斷本質上是正確的。
在C4H6Fe(CO)3中C-C距離大致相等,在nmr的研究中,測得的13C-H偶合常數(shù)指出C-C和C-H鍵仍舊用碳的sp2雜化軌道生成的,這一點支持以前的那種描述,即烯烴結合到金屬上時,本質上是用了純的碳的pπ軌道。因此,在極端情況下,π-σ鍵合這樣的名稱雖然可能部分地正確,但是把圖23-3b叫作π-σ鍵合圖可能是不恰當?shù)摹?/span>
值得注意的是:Fe(CO)3分支對1,3-二烯基有明顯的親合性,而且在有Fe(CO)5存在時光照1,4-二烯和讓1,4-二烯同F(xiàn)e3(CO)12一起加熱,這是使1,4-二烯變?yōu)?,3-二烯異構化的有效方法。圖解實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