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氮不僅在海洋表面而且在任何深度上都是飽和的。但是溶解氧雖在海洋表面幾乎是飽和的,而在深層就很不飽和。要是在海中中沒有生物活動的話,那么氧就可能和氮一樣,在海中任何地方大概都處于飽和狀態(tài)。而且,氧的分布從水溫的角度來說正好和現(xiàn)在分布情況相反,無疑越是深處氧含量一定越大。
但是,由于海洋中生物活動的影響,水中氧的含量不僅由大氣-海洋間氣體的交換以及水的運動所控制,而且也由光合作用、呼吸、有機物氧化等所控制。作為這些變化之間動態(tài)平衡的結(jié)果,表層中的氧處于飽和狀態(tài)、近乎飽和狀態(tài)或過飽和狀態(tài),而另一方面,在真光帶以下的深層,氧主要因生物遺體的氧化而被消耗。要是水溫低,這種消耗的速度就相應(yīng)慢一些。深層水中的含氧量由下列條件所控制,即隨著表層水和深層水水體之間的交換,同時緩慢地進行氧交換。
三宅和猿橋(196b)想用下述模式來說明海洋中氧含量的分布。
把海洋極為簡單地分成兩部分:深度到100米左右的表層(混合層)和深層(3900米)。這兩層間水的交換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為:
K1W1=K2W2 (2.8)
K1和K2分別為水從表層向深層和從深層向表層的移動速度常數(shù)。K1和K2的倒數(shù)分別為海水在表層和深層中的平均停留時間,這在以上章節(jié)已敘述過了。式中W1和W2為水量,單位以升/米2來表示。在深層溶解氧含量隨時間的變化可用下式來表示:
∂O2/∂t=K1W1C1-K2W2C2 (2.9)
式中C1和C2分別為表層和深層氧的平均濃度(毫升/升,標準溫度、壓力),f2是有機物在深層的氧化速度(克分子/米2·年)。
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為:
K1W1C1=K2W2C2+f2 (2.10)
式中,因為K1W1和K2W2相等,所以f2為正,C1應(yīng)大于C2。
初級生產(chǎn)量的平均值取80克碳/米2·年,一年期間在深層氧化而得到二氧化碳暫且假定為30克、40克和50克/米2。換句活說,這意味著在深層因氧化而消耗的氧各為2.5、3.3和4.2克分子/米2·年。
水溫為20°C時,表面水的氧飽飽和量是5.5毫升/升(550升/米2或25克分子O2/米2)。以上述(2.8),(2.10)式,表層水平均停留時間取為5年,就能求出對應(yīng)于不同f2值的氧在深層的平均含量C2(表2.9)。
表2.9 深層水中的氧含量(C2)的計算
C1 | K1 |
f2 (克分子/米2·年) |
C2 (毫升/升) (飽和度(%)) |
5.5 |
1/5 | 2.5(30克碳/米2·年) | 2.8 37 |
5.5 | 1/5 | 3.3(40克碳/米2·年) | 1.8 25 |
5.5 | 1/5 | 4.2(50克碳/米2·年) | 0.9 12 |
深層水的平均水溫是3~4°C,在該水溫下,氧的飽和量是7.5毫升/升。因此,把C2的計算值換算到飽和度則為12-37%,這和實際測定值相當一致。由此可知,對于τ1為5年,f2的值不會大于60克碳/米2·年。反過來說,對應(yīng)于40克碳/米2·年的f2,τ1的值不會比8年更長。
此外,表層中氧含量隨時間的變化可用下式表示:
∂O2/∂t=-K1W1C1+K2W2C2+E+P-f1 (2.11)
上式中的E是氧從大氣中進入海洋的速度,其單位用克分子/米2·年來表示,P是由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的速度,f1是在呼吸及有機物氧化中消耗氧的速度。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來自大氣的氧的侵入速度E為:
E=K1W1C1-K2W2C2-P+f1
從方程式(2.2)以及月f1+f2=P的條件出發(fā),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來自大氣中氧的侵入速度應(yīng)為零。但是,因在有機物中除碳以外氮和磷等也參與氧化反應(yīng),所以P和f1+f2相比約小10%。而且,實際上就造成了氧從大氣侵入海洋表層水的可能性。初級生產(chǎn)量取為80克碳/米2·年時,氧的侵入量就該是0.7克分子/米2·年左右。而且因為有P<f1+f2的條件,即便是表層水,氧反倒是常常朝向不飽和的方向發(fā)展。
實際上因為隨海域不同而偏離穩(wěn)定狀態(tài),所以大氣中氧的分壓和海水中氧的分壓之間產(chǎn)生了差值,氧就能出入海水。此外,在冰冷的海域,從春到夏,因光合作用急劇增加,氧往往形成過他和。然而,氧的飽和、不飽和實際上僅僅在空氣和海水的界面上才具有物理意義。警如,在從表面算起數(shù)米深處,即使氧變成了過飽和,但因和水壓成比例而溶解度增加(亨利定律)所以在海中并不發(fā)生氣泡(三宅,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