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的主要根據(jù)是:一種吸附劑[強(qiáng)吸附劑:氧化鋁、炭、漂白土;中等吸附劑:CaCO3、Ca3(PO4)2、MgO、Ca(OH)2;弱吸附劑:蔗糖、淀粉、滑石等],對待分離的幾種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力——吸附有選擇性。例如,試液中含有A和B兩種組分(或更多),所用吸附劑對它們的吸附力是B>A,則當(dāng)試液由柱上端流下時,B首先被吸附而留在柱的上端,其下為A(圖6-1)。如果它們的吸附力相差較大,則可得到清楚的分層,直接可得很好的分離。如果吸附力相差很小,則A和B互相重疊或部分重疊,這時就需要用溶劑或一種試劑溶液來淋洗吸附柱,其中已被吸附的物質(zhì)A和B重新被溶劑溶解(“脫吸”或“解吸”)并隨著溶劑向下移動,當(dāng)它們遇到新的吸附層時,又再度被吸附,這樣在柱中就不斷發(fā)生脫吸、吸附、再脫吸再吸附的過程。由于A的吸附力較弱一些,較易脫吸,卻比較不易再被吸附,顯然,它將隨著溶劑在柱中移動較大的距離,然后才能被吸附,而吸附力較強(qiáng)的B則移動較小的距離,結(jié)果A和B就能彼此分層或分層更好。因此這種溶劑叫作展開劑(或顯層劑)。如果A和B是不同顏色的物質(zhì),這時就可得到“色譜”。如果它們是無色的,則展開劑同時應(yīng)當(dāng)含有一種能使它們顯出不同顏色的試劑,同時起著顯色劑的作用。
吸附后的層析柱的處理,通常有下面幾種方法:
1.?dāng)D出法:淋洗到最下一個色層將要流出層析柱之前即行停止。然后將層析柱由管中推出,分段切開,分別用適當(dāng)溶劑萃取。
2.連續(xù)法:為了簡化操作手續(xù),常用連續(xù)洗脫法。各“組分”離開層析柱后,分別收集于自動分級收集器的個別試管中,此法除對于強(qiáng)力被吸附物質(zhì)不合適外,比擠出法方便得多。此法有三種方式(假定柱上依次吸附了A、B、C、D四種物質(zhì)):
(1)洗脫法(洗提分析法:用適當(dāng)溶劑淋洗層析柱時,被吸附能力最弱的D首先被洗脫而隨溶劑流出。D流出后,隨著流出的是一段溶劑,然后才是C,隨后又是一段溶劑,再后是B,依此,最后為A。如此分段收集,分別加以測定。
(2)前流分析法(邊限分析法):用原溶液淋洗層析柱,首先流出的是純?nèi)軇?,隨后是D;它的濃度逐漸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隨后是D和C;C逐漸增加,又逐漸降低,依次最后是D+C+B+A。此法只能測定組分的數(shù)目,不能使混合物分離成個別組分。它曾應(yīng)用于有機(jī)混合物(如脂肪酸)的研究,除用于離子交換樹脂軟水和從工業(yè)廢品中回收離子外,還未用于無機(jī)色層分析。
(3)置換法
用一種被吸附能力比A還強(qiáng)的E的溶液來淋洗層析柱,則E排擠A,A又排集B,依此類推,首先流出的是純?nèi)軇?,其次是D,再次是C、B、A。此法與擠出法的區(qū)別在于:在兩層之間沒有溶劑段,所以容易因擴(kuò)散作用而使分層不十分清楚。如果在兩種待分離物之間加入一種被吸附力介于二者之間的另一物質(zhì),則可克服這種困難。
編輯網(wǎng)站http://f670.cn 999化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