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核在磁場中的共振
實驗室k / 2019-08-02
核磁矩在磁場中有2I+1個不同的能量狀態(tài)。根據(jù)電磁理論,在磁場H0中,放入一個磁矩為μ的小磁鐵,則它們的相互作用能為:
E=-μH0cosθ
式中:θ為μ與H0間的夾角。對于空間取向量子化的核磁矩,同樣也用上式表示原子核處在磁場中的能量。
當θ=0時,E=-μH0,負號表示體系的能量較低,即核磁矩與外磁場同向;反之,θ=180°時,E=+μH0,體系的能量較高,即核磁矩與外磁場方向相反;核磁矩與外磁場方向垂直時,位能等于零,而處于一定角度時,則E=-μHH0,μH是核磁矩μ在磁場方向上的分量。在無外磁場存在時,核磁矩具有相同的能量。只有當磁核處于磁場中,由于磁矩的取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量,且其能量與外磁場的大小成正比關(guān)系。
以1H核為例,在外磁場中它有兩個取向,m=+1/2和m=-1/2,m=+1/2是低能態(tài),其值相當于-μHH0;m=-1/2是高能態(tài),其值相當于μHH0,因此,兩個能級的能量差值△E=2μHH0。圖17-3給出了氫核在不同外磁場中的磁能級圖。
一個氫核在外磁場作進動時,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場的方向上加一個振蕩線圈,對此照射電磁場,就會在垂直于外磁場的方向上產(chǎn)生直線振動磁場H1。H1可以分解為兩個矢量成分,即相位相同而旋轉(zhuǎn)方向相反的兩個回旋成分。其中一個回旋成分的旋轉(zhuǎn)方向與核進動的旋轉(zhuǎn)方向相同。假如外磁場H0不變,則根據(jù)Larmor方程,進動核有一定的進動頻率。此時,改變電磁輻射頻率,H1的回旋頻率也會變化,一旦射頻與核進動頻率相同時,1H就吸收射頻電磁波的能量,從低能態(tài)躍遷到高能態(tài)。從而發(fā)生了核磁共振(圖17-4)。也就是說,當電磁輻射波的能量(E=hv)等于核的兩個能級差△E=2μHH0時,核吸收能量,發(fā)生共振。
核磁共振與其他吸收波譜一樣,能級的躍遷服從于量子力學的選擇規(guī)則。核磁能級的躍遷規(guī)律是△m=±1,對1H來說,就是處于m=+1/2的低能態(tài)核躍遷到m=-1/2的高能態(tài)。根據(jù)式(17-4)和核磁共振的條件可知,共振頻率與外磁場強度之間有如下的關(guān)系式:
v=γH0/2π
式中:v為共振頻率,γ為磁旋比。
根據(jù)核磁共振的原理可知,某個核的磁共振條件必需具備下述三點:
(1)核要有自旋,即為磁性核。
(2)必需將磁核放在強磁場中,使核的能級差顯示出來。
(3)照射頻率與外磁揚的比值符合核的磁旋比:v/H0=γ/2π
以1H核為例,在磁場強度H0=2.35T時,發(fā)生核磁共振的照射頻率為:
v=γH0/2π=(2.67×10(8次方)T-1·s-1×2.35T)/(2×3.14)=100×10(6次方)s-1=100MHz
對于13C核磁共振來說,如提供2.35T,則共振時的照射頻率為:
v=γH0/2π=(0.6721×10(8次方)T-1·s-1×2.35T)/(2×3.14)=25.2×10(6次方)s-1=25.2MHz
由于γ是核的特征常數(shù),不同的核有不同的γ值,因此,在同一外磁場中,不同的磁核其共振頻率是不相同的。圖17-5列出了使用60MHz儀器時,一些常見磁核的共振頻率。
假如要把其他磁核的信號也要記錄在氫譜的記錄紙上,即使記錄最靠近質(zhì)子的氟(19F)的信號,就要相應(yīng)延長記錄紙長度3.7km左右,意即要調(diào)節(jié)外磁場使照射頻率和它的比值符合19F的磁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