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的碳酸物質(zhì)和氧是海洋生物產(chǎn)生及生活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海水中的碳酸物質(zhì),是構(gòu)成大量貝殼的碳酸鈣的源泉。此外,在整個地質(zhì)時時期,大量的碳酸鈣(包括碳酸鎂)主要以生物貝殼的形式沉積,并構(gòu)成巨大的石灰?guī)r層,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一度形成的碳酸鈣隨海水pH的變化可以重新溶解。在為紅粘土所覆蓋的深海底沉積物中,碳酸鈣沉積很少,這表明有孔蟲目等的介殼在沉降的途中被溶解了。
就海洋中氧的情況來考慮,其在海洋表層附近處于飽和或過飽和狀態(tài),但隨深度的增加氧逐漸減少,在某一深度處變?yōu)闃O小。氧的減少主要是為有機(jī)物的氧化消耗而引起的,這是明確的。關(guān)于氧極小層出現(xiàn)的原因在前面文章中已有詳述。
海洋中氧、有機(jī)碳、各種碳酸物質(zhì)、碳酸鈣、碳酸鎂等之間的化學(xué)過程與基于海水運動的力學(xué)過程復(fù)雜地交織在一起。但是,如前所述,海水中的碳酸酸物質(zhì)中,有H2CO3、HCO-3和CO-23三種,在它們之間常常存在平衡。為要闡明碳酸物質(zhì)的問題,不僅要知道總碳酸或堿度的垂直分布,而且必須知道H2CO3、HCO-3和CO-23各自的濃度。
湯普森(1941)等在靠近美洲大陸的太平洋測定了總碳酸溶解氧和溶解氮。其結(jié)果示于表3.7中。
根據(jù)表3.7的測定值,求出了該海區(qū)的H2CO3、HCO3和CO-23的垂直分布。其結(jié)果示于圖3.14。從圖可以看出,H2CO3、HCO3和CO-23三者在任何深度下都是共存的,在任何深度下,都不能忽視H2CO3或CO-23的存在。過去很多研究都認(rèn)為從表層到約200米,除HCO-3外,僅有少量的CO-23存在,而H2CO3的存在微乎其微。此外,另方面在200米以深的地方,CO-23的的存在則極微。但是,作者所所給出的分布是合理的,下邊的事實也是明確的。
表3.7 北太平洋東部海區(qū)CO2,O2和N2的垂直分布
深度 | 毫克/升 | 飽和度(%) | ||||
O2 | CO2 | N2 | O2 | N2 | pH* | |
0 10 20 30 50
75 100 15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500 2000 |
0.498 0.495 0.496 0.543 0.596
0.566 0.473 0.366 0.274 0.180
0.103 0.085 0.040 0.031 0.027
0.025 0.022 0.030 — 0.058 0.119 |
1.89 1.85 1.90 1.90 1.92
1.98 2.00 2.06 2.18 2.21
2.25 2.27 2.28 2.29 2.35
2.36 2.38 — 2.39 2.40 2.41 |
1.01 0.97 0.98 0.99 1.01
1.04 1.11 1.12 1.14 1.17
1.18 1.20 1.20 1.21 1.22
1.23 1.22 1.21 1.22 1.23 1.25 |
101.6 101.0 101.2 108.2 105.1
97.3 80.4 61.0 45.6 29.4
16.7 13.6 6.4 4.9 4.2
3.9 3.4 4.7 — 8.9 17.9 |
102 98 99 97 91
91 97 97 98 99
99 100 100 100 100
101 100 98 99 99 99 |
8.28 8.28 8.23 8.03 7.88
7.83
7.80 7.68
7.68 7.63 7.63 7.63 7.63 7.63 7.63
7.63 7.68 7.78 7.78 |
*T.G.Thompson(個人通信)
麥克倫登求出海水中H2CO3的分壓與pH的關(guān)系。由他給出的pH與H2CO3分壓的測定值,求出兩者的關(guān)系式如下:
ln Pco2=A-BpH
式中,Pco2:CO2的分壓(毫米汞柱),A:21.93,B:2.87。
作者根據(jù)湯普森的pH值,由上式求出了各深度下H2CO3的分壓,二氧化碳在純水和海水中的溶解度(Cs),按布赫意見是作為水溫和氯度的函數(shù)而給出的(表3.8)。
如果知道二氧化碳的分壓Pco2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Cs,就可用下式給出H2CO3的濃度〔H2CO3〕:
〔H2CO3〕=Cs·Pco2
由上式求出的各深度下的值,與H2CO3(曲線A-)的值非常一致。
表3.8 二氧化碳在純水和海水中的溶解度
(相對于二氧化碳1大氣壓下的溶解度)
水溫 | 0°C | 12°C | 24°C | |||
毫升/升毫克-原子/升 | 毫升/升毫克-原子/升 | 毫升/升毫克-原子/升 | ||||
氯度0‰ 16 20 |
1715 1489 1438 |
77.0 66.8 64.5 |
1118 980 947 |
50.2 44.0 42.5 |
782 695 677 |
35.1 31.2 30.4 |
已知海洋中碳酸物質(zhì)的垂直分布,其濃度隨深度逐漸增加。其增加的原因前已敘及。當(dāng)有機(jī)物氧化的時侯,在氧化環(huán)境下,1分子氧生成1分子二氧化碳。因此設(shè)想在氧減少和碳酸增加之間,存在定量的關(guān)系。
表3.9 海水中溶解氧與總二氧化碳的關(guān)系
深度(米) | 毫克-原子/升 | ∑CO2-△O2/氯度 | ||||
O2飽和 | O2觀測 | △O2 | ∑CO2 | ∑CO2-△O2 | ||
0 10 20 30 50 75 100 15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500 2000 |
0.255 0.255 0.255 0.261 0.294 0.302 0.305 0.312 0.312 0.317 0.318 0.324 0.326 0.328 0.329 0.332 0.332 0.333 0.334 0.339 0.344 |
0.249 0.249 0.248 0.272 0.298 0.283 0.237 0.183 0.137 0.090 0.050 0.042 0.020 0.015 0.014 0.013 0.011 0.015 — 0.029 0.059 |
0.006 0.007 0.007 -0.011 -0.004 0.019 0.068 0.129 0.175 0.227 0.268 0.284 0.306 0.313 0.315 0.318 0.321 0.318 — 0.310 0.285 |
1.89 1.85 1.90 1.90 1.92 1.98 2.00 2.06 2.18 2.21 2.25 2.27 2.28 2.29 2.35 2.36 2.38
2.39 2.40 2.41 |
1.88 1.85 1.89 1.91 1.92 1.96 1.93 1.93 2.00 1.98 1.98 1.99 1.97 1.98 2.03 2.04 2.06
2.09 2.12 |
0.1025 0.1008 0.1029 0.1039 0.1041 0.1061 0.1030 0.1013 0.1043 0.1029 0.1026 0.1030 0.1070 0.1018 0.1043 0.1046 0.1056
0.1068 0.1078 |
如按湯普森和雷克斯特勞(N.W.Rakestraw,1938a,b)等所給出的氮氣的分析結(jié)果,氮顯示出與深度無關(guān),等于1個大氣壓下的對空氣的飽和量。由此來看,氧最初也等于1大氣壓下對空氣的飽和量,并認(rèn)為有兩個原因使它減少。因此,首先計算出與各深度下的水溫、氯度相對應(yīng)的氧飽和量(圖3.15曲線A)。該飽和量與測定的氧含量之差可作為由于氧化而失去的部分。把這失去的氧量用△O2表示(表3.9,圖3.15曲線C)。這里知道的是失去的氧的克分子數(shù)大致等于同一深度下總碳酸的增加量。所以從相應(yīng)深度的總碳酸的克分子數(shù)減去等于失去氧的克分子數(shù),就得出圖3.15中的曲線E,除了近表面處以外,該差值表現(xiàn)出大致接近定值的垂直分布。
因為海水中的溶解物質(zhì)主要是根據(jù)其含氯量或氯度而變化,所以進(jìn)一步用氯度除〔總碳酸-△O2〕,求出其比值,該比值與深度無關(guān),幾乎成一定值(圖3.15曲線F)。但若仔細(xì)觀察,其隨深度略有增加。這種增加大概是由于石灰質(zhì)溶解所致。
從以上事實看,海洋中溶解氧的變化與游離碳酸和總碳酸的變化之間,存在幾乎完全1:1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與此交織在起的是有機(jī)物的分解、氧化作用。與此比較可以認(rèn)為,由石灰物質(zhì)的溶解所引起起的總碳酸的增加,是次要的。如把這種有機(jī)物的氧化作為總碳酸量增加的原因,因其大部分是以游離碳酸的形式供給的,所以海水的pH隨深度變小是應(yīng)該的,pH降低是碳酸鈣溶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