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芳族化合物,如和氯酸鉀及濃鹽酸共熱,會形成氯醌(四氯-對-苯醌),作為穩(wěn)定的最后產(chǎn)物。其必要的氧化、氧化分裂與氯化過程,是在氯酸鉀和濃鹽酸加熱所形成氣態(tài)反應產(chǎn)物上完成的:
HClO3+5HCl → 3H2O+3Cl2 (1)
4HClO3 → 4ClO2+O2+2H2O (2)
由于氯酸,會被(1)與(2)完全破壞,因此可能生成的氯醌,得因加入碘化鉀來作出檢定(釋出碘),或更有決定性地,在醚萃取后,用四堿來生成藍色醌型化合物而作出檢定。
操作手續(xù) 用一微量試管,將試液一滴,或固體一撮,和氯酸鉀飽和溶液一滴及濃鹽酸一滴一起加熱。俟氯不再放出后,將溶液冷卻,加水2或3滴,并用醚5~10滴搖蕩。將醚層溶液一滴或兩滴,放于濾紙上,用1%四堿的醚溶液一滴點試。醚蒸發(fā)(用空氣吹風)后,如有藍色斑點留下,即示有能氧化分解成為氯醌的芳族化合物存在。
用毫克計量的下列化合物經(jīng)過試驗,其中反應特別強的,都注明鑒定限度。
Ⅰ.反應強的,有:
乙酰替苯胺、聯(lián)苯胺(0.5微克);對-氯苯胺(0.5微克);香豆素;二苯胺(0.25微克);吐根堿;對-羥基苯甲醛(0.25微克);間-羥基苯甲醛;8-羥基喹啉;對-羥基聯(lián)苯;α-萘酚(10微克);β-萘酚(10微克);靛紅(1微克);(堿性)亞甲藍(1微克);巰基苯並噻唑(10微克);萘胺(5微克);鹽酸萘胺;二羥苯磺酸鈉;對-硝基苯酚(0.5微克);鹽酸罌粟堿;五氯苯酚;酚酞(1微克);苯脲(10微克);苦味酸(5微克);苯醌;色氨酸;水楊甙(2.5微克);水楊酸(1微克);磺胺二甲嘧啶;對-氨基苯磺酸(0.5微克);磺胺吡啶;磺胺噻唑;磺基水楊酸(1微克)。
Ⅱ.反應較弱的,有:
偶氮苯;麻黃堿;異喹啉;剛果紅;硝基苯;鄰-硝基苯(甲)酸;喹啉;四堿;甲苯。
Ⅲ.無反應的,有:
茜素;蒽醌;蒽;苯(甲)酸;鉻變酸;可待因;姜黃素;鞣花酸;六氯(代)苯;桑色素;鹽酸嗎啡;萘;α-亞硝基-β-萘酚;酞酸;焦棓酚;焦兒茶酚;間苯二酚;醌茜素;鹽酸奎寧;糖精;蘇丹Ⅲ;許多芳族硝基化合物。
這些事實的發(fā)現(xiàn),指出許多(但并非全部)芳族化合物,都會對氯醌試驗顯示反應。可是如果將試驗的結果,與其它芳族化合物試驗法所發(fā)現(xiàn)到的結果聯(lián)系起來,是有用的。然可注意的是多酚類、羥基蒽醌類與黃酮醇類及結構簡単的化合物,如苯(甲)酸與酞酸,卻不產(chǎn)生氯醌。所以,某些基團與結構因素,可能對于氯醌的形成是負責的,明白地表現(xiàn)在萘酚磺酸與萘胺磺酸兩物可借助于氯醌試驗作出辨別的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