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埃及奴隸專門負責為主人做餅。一天晚上,他太累了,餅還沒烤好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里,生面餅開始發(fā)酵,膨了起來。等這個奴隸醒來時,生面餅已經足足比昨晚大了一倍??礇]人注意,生怕挨罵的他悄悄地把面餅塞回了爐子里。等餅烤好了,奴隸和主人發(fā)現它又松又軟,比以前吃的扁薄煎餅好吃多了。這是怎么回事呢?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由于生面餅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放置一段時間后,酵母茵逐漸生長并布滿了整個面餅。在這之后,埃及人繼續(xù)用酵母菌做實驗,于是世界上第一代職業(yè)面包師誕生了。
面包以黑麥、小麥等糧食作物為基本原料。制作時,首先將原料磨成粉,然后加入水、鹽、酵母等和面并制成面團坯料,最后用烘、烤、蒸或煎等方式加熱至熟即可。
一提到面包,大部分人會想到歐美面包或日式的夾餡面包、甜面包等。其實,除了這些,特殊種類的面包還有很多。除了黑麥粉和小麥粉,制作面包的原料還包括蕎麥粉、糙米粉、玉米粉等。盡管都被稱為面包,但選用的原料和制作工藝有很大差異。有些面包經過酵母發(fā)酵,在烘烤過程中會變得蓬松柔軟;還有許多面包則根本用不著發(fā)酵。面包被人們稱為人造果實,它品種繁多,風味各異。作為高熱量碳水化合物食品,面包吃多了很容易發(fā)胖。溫度較高時面包松軟好吃,低溫狀態(tài)下則會變硬,風味和口感都會受到影響。
將面粉加水并和其他輔料調勻,待發(fā)酵后烘烤便制成了面包。西亞一帶的古代民族在一萬多年前已經開始種植小麥和大麥。那時,人們用石板將谷物碾成粉末,與水調和后在燒熱的石板上烘烤。這就是面包的起源。不過,那時的面是未經發(fā)酵的“死面”,因此稱其為“烤餅”可能更合適一些。大約在同一時期,北美的古代印第安人也開始用橡實和其他植物的籽實磨粉制作“烤餅”。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首先掌握了制作發(fā)酵面包的技術。最初的發(fā)酵方法也許是偶然發(fā)現的:和好的面團在溫暖處放得時間久了,空氣中的酵母菌趁機侵入,導致面團發(fā)酵、膨脹、變酸,烤制之后便形成一種新面食,它遠比之前的“烤餅”松軟,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面包。古埃及的面包師一開始是用酸面團發(fā)酵的,后來逐漸開始使用經過培養(yǎng)的酵母。
目前世界上發(fā)現的最早的面包坊于公元前2500多年前誕生于古埃及。約公元前13世紀,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進行大遷徙,面包制作技術從此被帶出了埃及。為了紀念猶太人從埃及出走,如今猶太人過“逾越節(jié)”時,仍要制作一種名為“馬佐”的膨脹餅狀面包。羅馬的面包師行會于公元2世紀末統(tǒng)一了制作面包的技術和酵母菌種,經過實踐比較,他們決定將釀酒的酵母液作為標準酵母。
在古代漫長的歲月里,白面包身份顯貴,被視為上層權貴們的奢侈品,普通大眾能享受的只有裸麥制作的黑面包。19世紀時,由于面粉加工機械的快速發(fā)展,再加上小麥品種也得到改良,面包開始變得軟滑潔白。今天的面包大部分來自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在對面粉進行精加工研磨時,會損失很大一部分維生素,因此一些國家在生產面包時會添加適量維生素、礦物質等。近年來很多人認為“保留麩皮和麥芽更有益于健康”,因此全麥面包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
面包歷來被當作一種重要的主食,除此之外,在西方、近東和中東文化中,面包的意義也并不僅僅局限于食物。在西方,面包是一種主食,因此文學上用面包來表示食糧,《主禱文》即是最明顯的例子。在基督教的圣餐禮中,面包也是耶穌基督身體的象征。不過,在《圣經》中發(fā)酵的面包卻有著不好的名聲,因為它象征著敗壞。此外,猶太教的“逾越節(jié)”又被稱為“無酵節(jié)”,主要是為了紀念當年摩西帶領神的子民倉促離開埃及,甚至連讓面包發(fā)酵的時間都沒有。耶穌建立圣餐禮時剛好趕上“逾越節(jié)”,因此一些基督教會(例如天主教)以“無酵節(jié)”作祝圣、成圣體用。“面包,工作”(Lekhem,avoda)是以色列最常見的罷工示威口號。20世紀50年代,“披頭士”一族委婉地用面包表示錢。在倫敦俚語中,面包代表著錢,這起源于詞組“面包和蜂蜜”(Bread and honey)??梢?,在世界各地的英語國家中,面包通常被視為錢的同義詞。
作為俚語,“面包”在文化中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它本身,它通常被用來隱曾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生活狀。如“Bread-winner”直譯為獲得面包的人,指的是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就是養(yǎng)家糊口的人。類似于這句話的還有“Putting bread on the table”。人們常說的“有史以來”(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直譯過來就是“自從有了切面包機以后”。1917年,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宣稱的口號是“和平、土地和面包”。流傳于加拿大紐芬蘭的民間故事中,面包被小仙子保護。術語“糧倉”(Breadbasket)常常被用來指代農村富饒地區(qū)。在斯拉夫文化中,主人會向客人獻上面包和鹽,以此來表達對客人的歡迎之情。在印度,人們常常說“面包、布料和眾議院”(Roti,kapra aur makan),面包被視為基本必需品。
面包營養(yǎng)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維生素及鈣、鉀、鎂、鋅等礦物質,且有多種口味,容易消化、吸收,食用方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深受人們青睞。現在,谷物面包和全麥面包比較受人們的歡迎。谷物面包通常以谷物、果仁為原料,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質含量豐富,有助于提高人體新陳代謝,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全麥面包由于富含膳食纖維,吃了能較快產生飽腹感,可以間接減少攝取量,因而比吃白面包更有利于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