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如果要去沙漠,最好的交通工具莫過于駱駝了。因為駱駝有駝峰,當干季來臨、缺少食物時,駱駝就靠從駝峰里吸收脂肪來維持生命。它的腳又肥又大,腳下有墊,道于在沙上行走;鼻子可以開閉,適合抵抗風沙的侵襲;它的眼睛構造也可以避免刺眼的太陽光照。所以,它就能在沙漠中生活自如。
那么駱駝是如何在干燥炎熱的沙漠中惜水如金的呢?
駱駝之所以能夠長時間行走于沙漠之中,關鍵在于它的身體結構發(fā)生了與其他動物迥然不同的改變,以適應沙漠地區(qū)的生活,且它的排水量遠遠低于人類。
駱駝在得到水的時候并不過量飲水,或者說,它們飲進的水只是用于滿足和緩解當時的脫水,把體液恢復到正常的容量水平。由此看來,駱駝在不進水的條件下,維持生命活動所需水分是來自于體液的減少。正常體液的容量減去最大限度脫水時的體液容量,就是駱駝的體液系統(tǒng)所能提供的水分最大量。駱駝在夏季沙漠中可以忍受體重損失25%~30%的脫水,對一個體重為500千克的駱駝來說,就意味著125-150千克的水分損失,反過來講,也就是一個500千克駱駝有125~150千克的水分“貯備”。這顯然要比人們想象中的駝峰和水囊的貯水功能要大得多,具有真正“貯水器”的應該是駱駝的體液系統(tǒng),而不是駱峰或水囊。
與駱駝的高度耐脫水相適應,在駱駝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高濃縮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在駱駝極度失水的情況下,這種血漿蛋白仍能維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證血液循環(huán)的正常運行,保證體核向體表的熱擴散,增加了高溫脫水狀態(tài)下的存活力。
經解剖證實,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一個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后產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tài)水”。經測定,1克脂防氧化后產生1,1克的代謝水,一個45千克的駝峰就相當于50千克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這一事實說明,駝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態(tài)水貯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除此之外,駱駝的瘤胃被肌肉塊分割成若干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后胃中貯存了許多水才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升水,而且其中混雜著發(fā)酵飼料,呈一種黏稠的綠色汁液。這些綠汁中含鹽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其胃里的水。而且水囊并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從解剖觀察,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