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由氨基酸縮聚而成,各種食物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成不同,對人體的營養(yǎng)價值也各不相同。蛋白質的營養(yǎng)價值取決于它所含的氨基酸種類和數(shù)量。一種食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組成越接近人體蛋白質的組成,它的營養(yǎng)價值就越高,即在體內的吸收利用率高。根據蛋白質的組成,在營養(yǎng)學上將它分為兩類:
(1)完全蛋白質:又稱優(yōu)質蛋白質,它所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種類齊全、數(shù)量充足,比例和人體所需基本相符,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魚、瘦肉、蛋、奶及大豆中的蛋白質屬于完全蛋白質,它們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即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蘇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及纈氨酸。這8種氨基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完全蛋白質對于維持成年人的健康、兒童的成長和老人的抗衰老都有重要作用。
(2)不完全蛋白質:指缺少一種或多種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質。小麥、玉米等谷類蛋白質以及動物的皮、肌腱等結締組織都屬于不完全蛋白質。這類蛋白質由于所含必需氨基酸品種不全,組成比例不合適,不能充分發(fā)揮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一個人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要根據年齡、性別、健康情況和勞動條件而定。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需要蛋白質70-100克。這些可從主副食品中獲得。例如每天吃糧食400克,肉100克,牛奶200毫升,蛋1個,豆制品50克,蔬菜500克,水果400克。蔬菜和水果中蛋白質含量很少,不予計算;肉、蛋、奶可提供所需的一半,糧食和豆制品可得另一半,而且所得必需氨基酸可以互補。谷類食物的蛋白質中賴氨酸通常較少,而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較高,豆類食物含賴氨酸較多,可以起互補作用。在實際生活中,常常多種食物混合食用,不僅改善口感,而且符合營養(yǎng)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