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 羥基化酶的晶體結構
化學先生 / 2019-07-30
為詳細了解甲烷單加氧酶的空間結構信息,1993年,Lippard領導的科研小組首先在Nature上報道了M.capsulatusBath菌的羥基化酶晶體結構,在學術界引起極大興趣。
羥基化酶經(jīng)過純化以后,他們對緩沖液、鹽濃度沉淀劑、溫度、pH、蛋白質(zhì)濃度等結晶參數(shù)進行了1000 多次篩選,首次用真空擴散法獲得了Bath菌的MMOH晶體,并進行了X光單晶街射分析。
發(fā)現(xiàn),該晶體呈斜方型(6nmX 10nmX 12nm),兩個單體以非晶體學對稱軸折疊,在分子中心有一個“谷”沿著兩個單體的界面展開,三個亞基組成以a螺旋為主,a亞基有2個城,一個是由6個長的a螺旋(ABCEFG)和6個短的a螺旋組成;另一個城有7個小a螺旋,2個β發(fā)夾式折疊組成; β亞基由12個a螺旋組成,其中6個a螺旋是由25個以上的氨基酸殘基組成: Y亞基位于a、β亞基交界面的最外面,由8個a螺旋組成。
a、β亞基相互作用并纏繞在一起,MMOH的單體構成了“心”的形狀,兩個二聚體相毗鄰形成大于兩倍單體體積的分子。1994 年,Lipscomb 領導的研究組報道了OB3b菌羥基化酶的晶體構象,該晶體也呈斜方型(26. 45nmX7.12nmX 13.94nm),有一半的MMOH量不對稱性。
Elango則測定了其晶體結構和部分氨基酸序列,表明其雙核鐵活性中心Fe-Fe的距離為0. 299nm,雙核鐵活性中心的結構與Bath菌羥基化酶基本相同,說明不同菌種來源的MMOH基本具有共同的結構特征,
MMOH的雙核鐵活性中心位于a亞基,這與其它類似實驗結果一致,每個MMOH分子中含有4個Fe原子。盡管Dewit11]的實驗曾指出,每分子MMOH中只有2個Fe原子,很可能是由于純化過程中,造成一部分Fe丟失而引起的試驗誤差。
每個MMOH蛋白分子中含有4個鐵原子的實驗事實,支持了每個MMO分子中包含2個類似的雙鐵核活性中心的假設,修正了Atta等的旱期實驗報道,他們曾認為每個MMO分子只含有一個活性中心。
在來源于Bath菌的sMMOH中,兩個活性中心的距離為4. 5nm,雙核鐵原子位于a螺旋E和F之中。大多數(shù)雙核鐵活性中心的配位環(huán)境和幾何構型有很好的一致性,通過X光單晶行射分析,F(xiàn)eFe的距離為0.34nm,與EXAFS譜結果基本致(O. 342nm)。
雙核鐵由兩個非蛋白配位橋連接, 每個雙鐵核中心由4個谷氨酸、2個組氨酸、1個水分子配位,星八面體構型。自然狀態(tài)下雙核鐵原子呈現(xiàn)氧化狀態(tài),不論用EXAFS、ENDOR,還是EPR、Mossbauer譜表征,所顯示的雙核鐵中心配位環(huán)境都基本-致。
這兩個雙核鐵中心的構型是完全相似的,都顯示出不對稱性。雙核鐵中心有一個疏水腔,鐵原子和它的配基定位在這個腔的內(nèi)表面上,這一環(huán)境可能為底物氧化提供了合適的場所。在這里,O2分子被活化,將一個氧原子插入到甲烷分子中形成甲醇。盡管結構研究并沒有直接提供反應機理的信息,但它為反應機理的研究提供了二些可參考的線索,雙核鐵中心水和乙酸鹽配基的位置很可能就是還原態(tài)鐵原子與O2的結合處。